子女忧郁症怎么办?专家解惑陪伴3难题

生活2天前发布 站务发布
38 0

近年来青少年忧郁症的比例迅速上升,身为父母该如何与处于忧郁状态的孩子相处?他给了我三个具体的提问:

子女忧郁症怎么办?专家解惑陪伴3难题

1.许多父母觉得自己被孩子的忧郁症“绑住了”,孩子有吃药,看来也稳定,却常说不想上学,不放下手机,父母怕病况恶化,不敢强硬,因此进退两难。怎么办?

2.孩子在忧郁症发作期与稳定期时,是否该用不同的方式相处?

3.若发现孩子有自伤或轻生的念头,应该怎么办?

这些问题的背后,是一颗颗焦急的父母心,希望孩子好起来。

的确,忧郁就像一个没有底的黑洞,把人整个吞噬。身为父母,我们最怕的是:孩子坠落时,我们伸出去的那双手,是推得太急,还是拉得太快?

家人接纳与耐心陪伴 忧郁症研究生浴火重生

这次我想说说我的研究生的故事。

最近在课堂上,有位研究生导读一篇论文,是关于“家人支持在青少年忧郁症中的角色”。过程中,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忧郁症发病到康复。

当年读大学时,他热血参加社团,当上带领营队的队长。整个活动只有他有经验,所有的人事物都压在他身上。

他说:“什么事都要问我,什么事都要负责,结果压力太大,就得忧郁症了。”

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,是营队中有个孩子小擦伤,他整个人瞬间崩溃,焦虑到极点,甚至直到营队结束,都还陷在“警察会不会来抓我”的恐惧里。

“我那时候其实已经有症状,只是我不知道。我只觉得好怕好怕,脑袋好像坏掉了,一直想躲起来。”

他试着回学校继续念书,但焦虑感与放大的恐惧一直没有退去。

他说,觉得同学在讲他坏话,做实验时失误一点点,就会紧张到发抖。

他告诉妈妈:“我觉得我同学在霸凌我。”

但现在回头看,他说:“可能其实没有。只是忧郁症让人好像被一团雾笼罩着,我那时候完全看不清楚。”

他分享的过程中,让我最感动的,不是他怎么撑过去,而是他家人怎么“陪”他。

“他们没有催我去看医生,也没问我什么时候要回去上学,就是静静地在旁边,不说什么,不逼我。”

直到有一天,他们对他说:“你感冒了,带你去看个感冒科。”

他笑说:“结果一看,喔!这是精神科欸。哈哈!”

他说那时候其实脑袋已经快不能思考,但这个“被骗去看病”的善意确成了他走回来的第一步。

他说,他最记得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:“没关系,天塌下来爸爸顶着。”

后来,他努力回去原校继续念书,但状况仍不好。

他说:“同学知道我生病,但他们也接不住,只觉得我很烦。”

最后他选择休学、转学。重新出发。

“后来就顺利毕业了。真的还好,那时候家人没有逼我回去。”

有些家长会觉得不能这样纵容孩子,在哪里跌倒要从哪里爬起来。

回应他后来休学,转学,顺利毕业的这段经历,我说:“有些情况就像煮坏的咖啡,已经焦掉了,怎么修都苦。不如倒掉,重煮一壶。”

孩子不是逃避,他只是转身去找一条比较适合自己、比较能活得下去的路。

如果他在某个地方已经贴上标签,留下阴影,无论是自己给自己的,还是别人给他的,那么换一个地方,不是失败,而是重生。

帮助孩子走出忧郁幽谷 专家解惑父母三大难题

回到记者朋友问的那三个问题,我想这样回答:

1.如果父母觉得“被孩子的忧郁绑住了”,该怎么办?

先放下“想要改变孩子”的焦虑,回到陪伴。孩子不是故意不上学、故意黏手机,而是他的内在正经历一场痛苦的风暴。他不是“不想努力”,而是“努力不起来”。

这位研究生的故事就是例子。不是因为有人“逼他好起来”,而是因为没有人逼他,却始终在他身边陪伴,尊重他的速度。

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知道:你可以不完美,你可以生病,你一直是被爱的。这比所有的纠正与说教更重要。

2.孩子忧郁症发作期与稳定期,该怎么相处?

急性期的孩子,需要安全与接纳。

在这个阶段不逼他改变,不评论他的状态,而是像那位研究生的家人那样,“静静在旁边”,让他知道他不是孤单的。有点像是急性发炎期,你还不能去复健,要先休息与复原。

至于稳定期的孩子,可以开始和他谈选择与责任。不急着把一切拉回“正常轨道”,而是和他讨论“你想怎么样过生活?我们可以怎么一起想办法?”

刚开始的时候,做到一小步就好。

3.发现孩子有自伤或轻生念头,怎么办?

第一步是“相信他说的”,不要觉得是在演戏、在情绪勒索。

接下来是“陪着他,带他就医”,就像研究生的家人说他“感冒了”那样,找一个可以接受的方式,让他有机会走进诊间。

不要责备,不要追问理由,不要说“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们”。这时候,语言可以先放下,爱要用行动表现。

走过那段路的人都知道,有人陪伴,走出幽谷的勇气和力气会大很多。

如果你也正在陪伴一位蹲在黑暗角落的孩子,也许你可以这么想:你不是被绑住了,你是成为他愿意留在世间最重要的支柱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